找到相关内容42933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--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

    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,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,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。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,不死于章句之下。” 可见研读这类禅趣诗的方法,著重“感悟”诗歌作品的弦外之音,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473438.html
  • 中峰明本与日本入元求法禅僧

    关键。所谓“不起第二念”,就是念念安住于参究的话头上,日久功深,自然有开悟之时。泰定三年(1326)与元僧清拙正澄一起渡海回国。清拙住持建仁寺,元晦为首座。后受请开法于筑前显孝寺,拈香嗣法于明本。此后...

    纪华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2473476.html
  • 义天国师的茶禅一味论

    義天在宋朝收到茶以后为答谢写的诗,北苑解譯爲福建省建安懸,收到那里生产的鳳凰團茶,東林解譯爲淨土宗的發祥地就是慧苑法師駐錫的東林寺. 義天駐錫過的杭州高麗寺是&#...

    崔錫煥(『禪文化』 發行人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2573477.html
  •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

    二十五事为大品而著后。此大小二品,全无所损。其后二处是忘失之遗者,令第而次之。”7道安所说的“四十事”和最后的拾遗二处,合在一起,就是四十二处,相当于唐译本《大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373509.html
  • 藏文 《声明要领二卷》

    :同注一五。  页173  的原样。」 (注一八)以后佛经中常出现的「多罗树」(`sing ta-la)、「伽耶国」(yul ga-ya)就是采用这项规则,但是专有名词的翻译,藏文多以义译和音译为多,...

    胡进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774048.html
  • 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沈的原因

    ,分为四卷,名  南海寄归内法传。愿诸大德与弘法心,善可量度,  顺佛(所)教(而)行(页 206 上)。  就是这个意思。  2. 他在暂居尸利佛逝国(`Srivijaya`, 今印度尼西  亚国的...

    曹仕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474058.html
  • 法云法师:追寻的梦

    就是为了创造一个高度智慧的更完美、更庄严的生命吗?当初曾经心灵相契,她亦满怀对生命的热爱,对理想憧憬,为追求人生的极致,可以不计一切地付出。如今啊,她终于寻觅到了最佳的依止,实在是得其所哉!她向我展开了...

    法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2774701.html
  • 廖肇亨:药地愚者大师之诗学源流及旨要论考(1)

    就是复古派。以前七子、后七子为主要阵营,稍后的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也属于这个阵营。本文采取格调派此一称呼,主要着眼于此一名称较复古派更能传达他们重视音乐性的理论主张。  11. 关于格调派重视音乐性的...未分离,所以呈现出一种浑融的美学意境。(二)就作者的角度来看,想要接近这样的美学理想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雕润音律。格调派认为悠扬的音律才可以充分表现诗的风格与意旨。反过来说,在音节上作精细的审配,才能传达...

    廖肇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274727.html
  • 敦煌文书词语琐记

    相对。“造意者”也就是犯罪团伙中的发起者、出谋划策者。严格地讲,“造意”亦并非宋代新词,此词在唐长孙无忌等撰的《唐律疏议》(注:《唐律疏仪》,(唐)长孙无忌等撰,刘俊文点校,中华书局,1983。)中已...

    董志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674860.html
  •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

    ,须以种种方便对治,令其净尽无余,则可了生脱死,超凡入圣。傥烦恼已断若干,犹有丝毫未尽,则生死依旧莫出。若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,此外便无所修持,则其误非小。以识得,而无烦恼可得,则可谓得道,此人已将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0176621.html